5月20日,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》發布。《意見》指出,我國食品安全面臨的形勢依然復雜嚴峻,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明顯短板。必須深化改革創新,遵循“四個最嚴”要求,建立食品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,提高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能力,提升食品全鏈條質量安全保障水平。總體目標是,到2020年,基于風險分析和供應鏈管理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初步建立;到2035年,基本實現食品安全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。
《意見》指出,要“堅持安全第一、堅持問題導向、堅持預防為主、堅持依法監管、堅持改革創新、堅持共治共享”,“產”出來和“管”出來兩手抓,堵塞漏洞、補齊短板,重典治亂,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,最大限度消除不安全風險,用最嚴謹的標準、最嚴格的監管、最嚴厲的處罰、最嚴肅的問責,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,確保人民群眾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《意見》強調,嚴把“六關”,實施最嚴格的監管。一是嚴把產地環境安全關。實施耕地土壤環境治理保護重大工程。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,開展重點地區涉重金屬行業污染土壤風險排查和整治。強化大氣污染治理,加大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力度。加強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。二是嚴把農業投入品生產使用關。三是嚴把糧食收儲質量安全關。做好糧食收購企業資格審核管理,督促企業嚴格落實出入廠(庫)和庫存質量檢驗制度,積極探索建立質量追溯制度,加強烘干、存儲和檢驗監測能力建設,為農戶提供糧食烘干存儲服務,防止發霉變質受損。健全超標糧食收購處置長效機制,推進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合理化利用,嚴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流入口糧市場和食品生產企業。四是嚴把食品加工質量安全關。五是嚴把流通銷售質量安全關。六是嚴把餐飲服務質量安全關。
《意見》提出,圍繞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,開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“十大攻堅行動”,用5年左右時間,以點帶面治理“餐桌污染”,力爭取得明顯成效。
一是實施風險評估和標準制定專項行動。系統開展食物消費量調查、總膳食研究、毒理學研究等基礎性工作,完善風險評估基礎數據庫。加強食源性疾病、食品中有害物質、環境污染物、食品相關產品等風險監測,建立更加適用于我國居民的健康指導值。二是實施農藥獸藥使用減量和產地環境凈化行動。開展高毒高風險農藥淘汰工作,5年內分期分批淘汰現存的10種高毒農藥。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、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、獸藥抗菌藥治理行動,遏制農藥獸藥殘留超標問題。加強耕地土壤環境類別劃分和重金屬污染區耕地風險管控與修復,重度污染區域要加快退出食用農產品種植。三是實施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提升行動。四是實施校園食品安全守護行動。五是實施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行動。六是實施餐飲質量安全提升行動。七是實施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清理整治行動。八是實施“優質糧食工程”行動。完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,健全為農戶提供專業化社會化糧食產后烘干儲存銷售服務體系。開展“中國好糧油”行動,提高綠色優質安全糧油產品供給水平。九是實施進口食品“國門守護”行動。十是實施“雙安雙創”示范引領行動。
《意見》還就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、推動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、提高食品安全風險管理能力、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、加強組織領導等工作做出安排部署。